潜意识的迷宫:破解人性的秘密——读江户川乱步《心理测试》

本文整理自“莺见”微信公众号:


(全文约3700字,阅读大概需要8分钟)

这本《阴兽》的下一篇是《心理测试》,也是乱步在心理犯罪方面的代表作。在之前的《D坂杀人事件》中,首次出场的明智小五郎就展现出了他对犯罪心理刻画的敏感性,这一次,他将继续用他的才华来揪出背后的杀人凶手。

和很多侦探推理小说不同,这部《心理测试》乱步没有在凶手是谁上设置悬疑,而是着重刻画了凶手在面对如何逃避刑罚上的缜密心思,为读者展现了一次相对比较专业的心理刑侦。

虽然如此,但这次案件的最后并非完全以心理测试的结果作为证据,这也说明了心理测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明智小五郎设下的一个陷阱,是一次十分精彩的反转。

动机

蕗屋清一郎(以下称“蕗屋”)是一个十分穷困的学生,连交学费都成了困难。他有一位同学叫做斋藤勇(以下称“斋藤”)。

斋藤的房东是一位年近60的官员遗孀。她是个守财奴,靠着出租房屋和放贷积累了一笔财富。除了放到银行的钱以外,她还把一笔数额很大的现金存放在家中。

这引起了蕗屋的注意,他认为,如此财富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人毫无用处,不如留给自己这样一位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

于是,他的欲望变成了他的企图,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拿到老妇人的一笔钱,缓解学费紧张的压力,同时还要逃避刑罚。

老妇人日常很少出门,家里除了斋藤以外,还有一位女佣。蕗屋听闻老妇人把钱藏在了客厅的盆栽里,他必须想办法悄无声息的盗走那笔钱。

蕗屋思来想去,发现没有任何时机和办法,除非——杀死老妇人。

为了一笔不大不小的钱,而杀死一个人值得吗?蕗屋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况且解决学费问题才是当务之急,只要不被发现,再大的风险都可以冒。

于是,他就开始实施计划了。这个时候距离斋藤告诉他现金藏在盆栽里已经过去半年了,蕗屋必须先确认那笔钱是否还在原位。

他找到一个机会,即女佣和斋藤都不在家的时候,前去拜访老妇人,与之交谈。如何套出老妇人的话呢?当然不可能直接问人家盆栽里面是否有钱。

这里蕗屋运用了一点心理学技巧,即谈到钱的话题并提到“藏”字时,观察老妇人的反应,果然她不禁眼神瞟向盆栽,因此蕗屋确信无疑钱还在原来的位置。

作案

蕗屋笃信犯罪应该在不被发现的前提下尽可能显得自然,因此这一天他既没有乔装打扮也没有选在夜晚,而是白天大摇大摆得径直向老妇人家走去,只不过他已经提前打探好,斋藤和女佣都不在家,而且路上也没有遇到熟人。

蕗屋以私下谈论斋藤的事为由,进入了老妇人的客厅,因为女佣不在家,老妇人便起身去泡茶。正当其俯下身的时候,蕗屋突然从身后抱住她,并用双手将其扼毙。

这里有个插曲,就是当老妇人挣扎的时候,无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幅古老的金色折叠屏风,并在上面留下了一道刮痕。这是一处埋伏,将是后面破案的关键。

蕗屋杀死老妇人后,从盆栽中找到了一大摞用油纸包裹的纸币,不过他只拿走了一半,而将剩下的一半放回了原处。他这样做并非因为他不贪财,而是为了掩人耳目。因为其他人也知道老妇人在这里藏了钱,但不知道数额多少,蕗屋只拿走一部分就不至于留下线索。从这里能看出蕗屋确实是一个很聪明的青年。

为了老妇人不至于苏醒过来,蕗屋又用了一把从喧闹嘈杂的庙会上买来的小刀,插入了老妇人的心脏,并转动了一圈。

接下来蕗屋小心翼翼走出了老妇人的家,确保没人看见他,并处理了凶器。然后他做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走进警察局,声称捡到了一笔钱,上交了上去。

我想很多读者看到这里一定很懵。

虽然冒险,但是蕗屋有他自己的考虑。如果他这样的穷学生忽然有了一大笔钱,反而容易暴露。我们都听过“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说法,解决的办法就是洗钱。日本法律规定,捡到的东西如果一年后仍然无人认领,就会归捡到的人所有。老妇人已经身死,那笔钱至少在形式上也还在盆栽中,因此必然无人认领,一年后蕗屋就可以正当合法地拥有那笔钱。

按理来说,蕗屋应该去远一点的警察局,不过毕竟他就住在附近,为了更自然,他就选择了最近的警察局。

如果我是蕗屋,肯定没有勇气利用警察来洗钱。毕竟警察通过社会关系调查一定会知道蕗屋和老妇人的关系。

第二天,蕗屋从报纸上看到了老妇人遇害的相关报道。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同学斋藤竟然被列为嫌疑人。

然后蕗屋做了一件我认为比较愚蠢的事,他主动去警察局看望斋藤,被拒后询问到了斋藤被怀疑的原因,原来是因为持有来源不明的大额现金。看来,蕗屋主动去洗钱而不是藏匿还是明智的。

那么斋藤为什么会有那一大笔钱呢?蕗屋猜想,一定是斋藤回家发现房东被害后,想起来藏在盆栽中的钱,他抵不住诱惑,占为己有,反正即便警察发现有现金失窃,也一定认为是凶手盗走了。

斋藤去报案的时候,身上就带着那一笔现金,没想到警察会搜身。

斋藤被抓直接导致蕗屋和老妇人被杀案产生了联系,特别是他还主动上交过一笔钱。

果不其然,负责本案的笠森法官耗时数周都没有进展后,这才忽而得知老妇人被杀当天,蕗屋曾经捡到过一笔钱。这是巧合吗?笠森不这么想,他开始怀疑蕗屋是否就是杀害老妇人的凶手了。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认为蕗屋的计划正处于破产的边缘了。虽然他精于算计的头脑很聪明,善于做出那种反其道而掩人耳目的行为,但是也有失算之处,那就是他没有想到斋藤会偷走剩下的钱并被警察发现。

好在老妇人的钱并没有记录号码,也不是连号,否则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心理测试

显然斋藤的嫌疑最大,但是笠森法官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证明他就是凶手,他也怀疑蕗屋。那么怎么才能确定谁是凶手呢?笠森决定使用心理测试。

蕗屋很快就接到了传唤,他知道笠森法官是著名的业余心理学家,因此他以身体不适为由,推迟了一个星期。

这一个星期,蕗屋都在思考如何骗过这次心理测试。他并非心理学专业,但并不妨碍他那颗聪明的脑袋找到解决方案。

乱步借蕗屋之口,道出了他对心理测试的理解,这里面涉及一些基本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

心理测试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机器来记录受试者听到一些问题或者词汇时的细微生理变化,一种是记录受试者在听到一些词汇时立即作答的联想词,这些词汇里面混杂一些陷阱。显然,这和单纯的测谎还不完全一样。

蕗屋的应对方案就是提前训练自己在听到词汇时的反应,这样,即便有些词汇和案件有关,能让他露出马脚,在经过多次训练后,反应也会变得轻微而无法被察觉。不得不说,蕗屋的思路,或者说是乱步的思路还真是取巧。

不过我们前面提到过,蕗屋的一个性格特点,就是追求自然来掩盖秘密,因此即便面对“盆栽”这个词汇,他认为回答“钱”反而是最安全的。

时间来到心理测试结束后,正当笠森法官分析蕗屋和斋藤的结果时,明智小五郎登场了。乱步在文中介绍到,《心理测试》的故事时间在《D坂杀人事件》数年后,明智小五郎已经不再是青涩书生,而是颇被认可的侦探,与笠森比较熟络。

测试结果是这样的,面对一些和案件有关的词汇,斋藤的回答耗时数秒,联想的词汇也和原词关系不大,看上去是花时间刻意避免与案件发生关联。而蕗屋的回答更自然,与案件相关,且耗时都在1秒之内。

笠森法官认为从数据上看凶手应该就是斋藤,可是仍然犹豫不决。

明智小五郎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心理测试仍然有可能引起冤假错案,斋藤的测试结果看上去疑点重重,但是却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被冤枉之人的正常反应。

明智认为凶手是蕗屋,但还需进一步确认,因此他让笠森找了个理由,把蕗屋约了出来。由于约他的时候就告诉他斋藤已经被定罪,因此蕗屋并没有任何防备。

陷阱

就这样,明智、笠森与蕗屋开始了一场谈话,只不过明智伪装成老妇人遗产的律师参与的。谈话的大部分内容并不重要,正当蕗屋要告辞时,明智忽然提到了一个物件,就是老妇人家里的那个古老的金色折叠屏风,上面有一道划痕,问蕗屋知不知道。

再三确认下,蕗屋回答道他对这个屏风有印象,因为他在凶杀案前两天去过老妇人家里,但是并没有见过上面有划痕。

故事到这里就基本结束了,明智直接向蕗屋摊牌。

首先看明智为什么会怀疑蕗屋。第一是蕗屋在心里测试的结果上,对“画作”一词的反应是“屏风”,但是一般来说出租屋里面是没有屏风的,蕗屋的反应很奇怪。

第二是蕗屋对那些跟案件有关词汇的反应时间,太快了,甚至超过了一些更常见的词汇。因此明智认为这是提前练习的结果。蕗屋本想让回答更自然一些,以练习来减小反应时间,殊不知反应太快也是不自然的,他没有想到这一点。

以上都只是怀疑,真正让蕗屋露出马脚的是,他说过案发当天他没有去过老妇人家,而是前两天去的,并且看见过那个金色屏风。

但是事实是,那个金色屏风是案发前一天才作为抵押物搬过来的,如按照蕗屋所说他就不应该见过这个屏风。

蕗屋被明智普普通通的话给诈了!虽然无论是案发前还是案发后,蕗屋都做足了功课,但百密终有一疏。他露出的细微漏洞被明智小五郎抓住了。

蕗屋没有再狡辩和抵抗,乖乖认了罪。

总结

诚然,这种细微的心理线索能被发现是不真实的,当然明智小五郎这个角色也是不真实的,现代的读者倒是不必吹毛求疵。我们要看到这部短篇的主题,即心理学犯罪,这是推理小说中的重要分支。它不需要借助精密的道具、以假乱真的装束或者缜密的时间安排,即便真相就在眼前,也能掩人耳目、瞒天过海,作者在其中的策略设计实为人惊叹。

我认为乱步在《心理测试》中的最大亮点,就是虽然名为心理测试,但是并非以此来作为定案的论据,而是作为一种线索。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能充分说明问题的证词。如同明智小五郎这样能设计出精妙陷阱的人应该并不常见,不过现代刑侦系统上有心理刻画师,在寻找案犯、审讯疑犯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中大部分图片采用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