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m3 于2015年6月发布,它与 npm2 很大的一点不同是__依赖管理方案__的升级。

为了管理同一个模块的不同版本,npm2 采用严格树形嵌套的形式组织依赖模块的目录,而 npm3 则尽量_扁平化_,将依赖模块提升至顶层目录:

对于 B 模块的两个版本,v1 版本会被放置于顶层,而 v2 版本则因为冲突关系仍放置于 C 模块下面。

这样的布置有什么好处?共用。加入再有一个模块 D 依赖与 Bv1,则不必再安装,直接使用顶层的 Bv1即可。

那如果 A 和 D 模块都依赖 Bv2 呢?npm3 不会将 Bv2 移至顶层,而是将 Bv2 仍挂在 C 和 D 下面:

似乎 npm3 并没有那么优化到最好,Bv2 模块没有被复用。要想实现这种最优的组织,需要手动执行命令:

$npm dedupe

那么,npm3 如何决定 B 模块的哪一个版本在顶层呢?答案是按照自然顺序的先后,最先安装的版本会放置于顶层。

理论上,自然顺序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定的,因此依赖模块的最终组织形式也是一定的。但这个前提是安装依赖之前 node_modules 是空的。一旦 node_modules 内已经有依赖模块,最终的组织形式就会受到影响。

假如我们现在有这样的一个应用:

修改 A 模块,使之依赖 Bv2:

现在,发布应用,在另一台机器上重新部署应用:

可见这两种环境下,依赖的目录组织形式不是一致的。

因此,npm3 的这种新的依赖管理方式可能造成依赖模块的目录不一致,除非所有依赖模块都删除并重新安装。但是,这种不一致理论上是无害的,每个模块都能找到所有符合要求的依赖。

开发过移动端页面的同学一定听过 dprscalerem 三个概念。最起码,也会用过 scale,如

因为如果你不设置这一行,几乎所有的移动端浏览器都会把宽度设置为 980px,页面上的文字变得太小而难以阅读。

那么,这三者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从需求讲起。

移动端设备的屏幕尺寸千差万别,即便设计师能够提供每一种尺寸下的 UE 图,工程师也无法做到针对每种场景的适配。一般地,作为近似,在技术上可以使用媒体查询(media query)的方式将屏幕尺寸划分为几个等级,不同等级下使用不用的CSS样式。

但这显然不够精确,在不同设备上很难做到体验一致,不但代码难以维护,同时存在着被设计师吐槽的风险。

如何在不同的屏幕上完美还原设计图,同时兼顾有限的人力与时间?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需求:

  1. 设计师只输出一套基准尺寸的 UE 图;
  2. 通过页面缩放还原 UE 图的设计比例

这有两种方案:

  1. 使用 rem 为单位设置各个元素的尺寸;
  2. 设定一个固定的页面宽度,所有元素可以使用 px 设定尺寸,然后缩放整个页面

我们分开来讲讲这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rem

我们经常看到业界的大致方案是:

scale 设置为 1 / dpr<html>font-size 计算为 screen.width * dpr / >10,然后在以 less 将UE图上得到的尺寸透明转换为对应的 rem 值。

由于 rem 是比例值,因此能做到最终每个元素的尺寸相对于 UE 图的比例都是一致的。

那么,问题是,上面的公式是怎么得到的?

分析

我们来用最基本的数据算式推导一下。

设基准 UE 的图宽为 ue_w<html>font-size 值为 ue_fs px

在 PSD 上量得一个元素的宽度为 psd_w px,等于 psd_rem,即:

psd_rem * ue_fs = psd_w -----------(1)

在一个宽度为 foo_w 的设备上,该元素应该给定的宽度为 x_w px

根据 rem 单位的意义可知:

foo_rem * foo_fs / foo_w = psd_rem * ue_fs / ue_w -----------(2)

即:

foo_rem = psd_rem * (ue_fs / foo_fs) * (foo_w / ue_w) -----------(3)

其中 psd_remue_fsfoo_wue_w 皆为已知,而 foo_fs 可给定一个具体值,相当于已知。

1
2
3
.px2rem(@px){
@px * (foo_w) / (foo_fs * ue_w) rem
}

例如,以iPhone6的尺寸为基准,即:

ue_fs = 75px(任取值)
ue_w = 375px

一个宽度为屏幕宽度一般的元素,即:

psd_rem = 375px / 2 / 75px = 2.5rem

在一台 iPhone6 plus 上,则:

foo_w = 414px
foo_fs = 69px(任取值)

代入(3),得

foo_rem = 2.5 * (75 / 69) * (414 / 375) = 3rem = 3 * 69px = 414px / 2

刚好也为屏幕的一半。因此,上面的 LESS 实际内容是:

1
2
3
.px2rem(@px){
@px * 0.016 rem
}

可见,实现与 UE 图等比例的效果,只要定一个基准的 ue_w 和一个基准的 ue_fs,并任取一个当前设备的 foo_fs 就可以了,跟什么 dprscale 根本没有关系。

事实

那么如何根据屏幕宽度取一个合适的 foo_fs 呢?

再来看上面的(3)式,为了更精确的还原UE图,我们一定希望 foo_rempsd_rem 都是有限小数,那么:

(ue_fs / foo_fs) * (foo_w / ue_w)

就也一定是有限小数。分解:

ue_fs / ue_w 

和:

foo_fs / foo_w

最好都是有限小数。因此,只要取屏幕宽度的___约数___做 foo_fs 就可以了,如 iPhone6 上的 75px,iPhone6 plus 上的 69px 等等。

我们知道,在 dpr 大于1的设备上,是画不出来真正 1px 的,除非将 scale 设置成 1 / dpr。这样,foo_w 也会成倍增加:

foo_w = screen.width * dpr

因此为了支持1物理像素,scale 必须设置成 1 / dprfoo_fsscreen.width * dpr 的约数。

CSS3 中新增了 vwvh 两个单位,分别代表可见区域宽高的百分之一,目前浏览器支持程度还不好:

caniuse

为了向后兼容,我们取 foo_w 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会出小数)作为 foo_fs

foo_fs = foo_w / 10 = screen.width * dpr / 10 -----------(4)

这样,dpr 为2时,一个宽度为屏幕一半的元素尺寸为 5rem,或 50vw,仅数量级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业界以(4)式计算 foo_fs 的缘由了。

rem 的方案就讲到这里,已经用数学算式推导出了 foo_fs 的计算公式(4)。

核心代码参考:

1
2
3
4
5
var dpr = window.devicePixelRatio;
var meta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 + baseW + ", initial-scale=" + scale + ", maximum-scale=" + scale + ", minimum-scale=" + scale + ', user-scalable=no"/>';
document.write(meta);
var style = '<style tyle="text/css">html{font-size:' + (screen * dpr / 10) + 'px !important}</style>';
document.write(style);

第二种方案,scale

相比于第一种,第二种方案显得简单粗暴:

设置一个基准的尺寸,页面上所有元素都按照此基准布局。然后将页面缩放到设备的真实尺寸上去。

比如设定基准为 400px,而真实设备尺寸为 500px,则 scale 必须为 500 / 400 = 1.25。核心代码参考:

1
2
3
4
var baseW = 400
var scale = screen.width / baseW;
var meta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 + baseW + ", initial-scale=" + scale + ", maximum-scale=" + scale + ", minimum-scale=" + scale + ', user-scalable=no"/>';
document.write(meta);

同时还必须要设置HTML的宽度:

1
2
3
html {
width: 400px !important
}

不必再去计算 foo_remfoo_fs 等参数。由于 scale 并非等于 1 / dpr,因此1物理像素也就没法实现了。同时,vwvh 的兼容也没有体现。好在它不需要转换 px 为 rem。

对比

比较上述两种方案:

方案 等比布局 1物理像素 兼容vw/vh 绝对定位 UE尺寸 高清图
第一种 LESS
第二种 有误差

因此两种方案的使用场景是:

  1. 如果必须实现1物理像素,或者需要精确的高清图片,或者对 vw/vh 向后兼容,则使用方案一,代表有淘宝,,缺点是需要单位换算,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2. 预处理,或者需要精确的像素控制,则使用方案二开发会比较方便,代表有百度H5,缺点是不能实现1物理像素,也不能实现精确的高清图片

回归

上述两个方案比较让人不爽的是都使用了 JavaScript 脚本来动态设置 scale 的大小。在苹果公司的原始设计中, viewport 是这样使用的么?

参见 Safari HTML Referenceviewport 允许开发者设置 width 来调整适配的目标设备宽度,但最终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Width的值为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Width === Math.max(screen.width / scale, width)

在前面两个方案中,width 等于 screen.widthscale 小于1,因此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Width === screen.width / scale === screen.width * dpr

如果 scale 写死为1,自定义的 width 不能小于 screen.width。但一旦 width 大于 screen.width,就会出现滚动条,这时,JavaScript 动态计算的 scale 上场了。

因此,按照苹果公司的设计初衷,没办法不使用 JavaScript 实现完美的 UE 还原。使用一份 UE 图,无法做到多个屏幕尺寸上呈现一致的效果。

横屏

移动端开发经常缺失的一个环节是,设计师很少提供横屏版的 UE。当手机屏幕横过来怎么办?

可以监听 resizepageshow 等事件,事件触发后,重新计算 scalefoo_fs 等值。这样能保证页面元素的比例仍与 UE 相当。

有没有问题?

水平方向上好像没什么问题。垂直方向呢?

当整体页面按比例放大后,页面高度必然也会等比放大,而在横屏模式下,屏幕垂直高度又很小,从而导致大部分内容都被推出了首屏,体验和视觉上效果都不好。

因此,元素的高度一般不是用 rem 而使用 px,除非元素尺寸与屏幕尺寸强相关。

这是不是意味着所谓的完美还原是不切实际的?对于那种划页 H5, rem 的高度仍然试用,但对于普通的文本内容则不合适了。

依据具体需求采取不同的方案。

总结

对于普通的需求,width=device-widthscale=1 就够了,虽然不能在不同的设备上展示同样的效果,但是够用。

对展现要求稍高,则使用 JavaScript 动态计算 scalefoo_fs

当小组决定让我写这个主题时,我是拒绝的,因为以我的资历,还远远不能积累到足够的素材、故事和教训来拼凑一篇像样的回忆录。因此,这里算是我的这个主题的个人认识吧。

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语:

现在业界对前端工程师这个角色的看法是有误解的,事实上前端的工作并没有那样简单。

我的个人观点是:__业界没有误解,前端的工作就是那样简单__。

最近在特别关注UI设计的社会培训课程,几乎每家培训机构在UI课程中都会加入一项”Web前端开发”,期望能在几天的培训课程后,能够让UI设计学员掌握一定的编码技巧,有能力承担简单网页的制作、JS特效等开发。可见前端入门水平之低。

让我们看拉勾网上一个招聘职位的 Job Description(JD):

1. 3年以上前端开发经验;
2. 熟练使用html和css制作符合W3C标准的页面,注重页面性能、语义化,能从整个产品的角度去考虑代码结构;
3. 熟悉JS,使用过JQ等前端框架,了解基本的语法
4. 熟悉AngularJS或同等框架,能做基于API接口的前端产品
5. 喜欢前端技术并且善于钻研,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乐于跟同行讨论问题

这是一个对有着三年工作经验的前端工程师的期望,

  • 熟练使用html和css制作符合W3C标准的页面,这就是前端工程师的基本工作内容;”注重页面性能、语义化,能从整个产品的角度去考虑代码结构”,ok,这有一点提升的要求了,不仅仅要求你制作的页面能用,还要求一定的优化。不过这一点属于extra内容,对于一家创业团队来说,现在重点是怎么迅速将投资人的钱转换为看得见的产品,起码有个交代,至于优化这些工作,你加班来做吧,反正老板暂时是不怎么care的;
  • 熟悉JS,使用过JQ等前端框架,了解基本的语法,开什么玩笑,前端工程师如果不熟悉JS还能叫前端工程师吗,什么叫了解基本的语法,以现在这个年代的页面复杂性,恐怕需要了解全部语法而不是仅仅基本语法。不够了解全部语法也不是什么难事,相信99%的工程师都能做到,剩下那1%可以刨出工程师范畴之外了。JQ更不必说了,即使不是前端工程师,都有一大批人听说并且有能力使用;
  • 熟悉AngularJS或同等框架,这要求又高了,AngularJS可不是所有前端工程师都听说过的,更不用说熟悉了,况且它那么复杂。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熟悉JS”和”熟悉AngularJS”,我理解这是一种包含的关系 ,熟悉AngularJS”必然”熟悉JS”,反之则不一定,因此,JD中的”熟悉JS”可以认为是废话;
  • 喜欢前端技术并且善于钻研,这是套话了,暂且不表

看来三年的前端工作经验也无非如此,只需要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再花点时间稍微扩展一下知识就能拿到14k~18k的月薪了,前端就是这么一个low的职业,不需要你拥有高学历,也不需要你有能力解决XXX算法之类的烧脑问题。因此,无数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专业里常挂科的、野鸡大学的、培训机构的都来分前端这块面包,造就了大量的前端工程师。好在近两年互联网移动化转型,产生了大量移动web前端职位,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随着业务的发展,我们贴吧这样的前端团队也需要及时补充血液,在过去几个月里,面试了的很大一部分候选人。其实对于百度这样公司的人才甄选标准,能够进入面试环节,简历必然也是相当可以的。而且对于有工作经验的社招候选人,其编码能力也不会差到哪去,支持团队的日常业务开发任务问题不会很大。为什么大部分候选人会被毙掉呢?因为我们要的是工程师,而他们更像是网页制作

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你可以理解为战略和战术的区别:网页制作能够解决单个Case(一般是一个HTML网页)的开发就ok,而工程师则要负责一套包含HTML页面的整体解决方案。咦?前端的工作有这么复杂么?有的。什么时候有的?我不太清楚,最近几年吧。

我们看一些前端的工作都复杂在哪里。首先,当我们设想一个前端工程的时候,会考虑:

  • 模板与数据:应使用后端模板渲染还是前端模板,后端模板对首屏性能友好,但需考虑前后端开发解耦;前端模板需考虑框架的维护性、升级;
  • 静态资源:是否需要使用各种预处理器,如何打包;
  • 组件化:是否需要组件化,使用何种组件化规范,这涉及到团队多人合作问题

上面每一个主题都可以拆成N多个小主题,涉及到的问题成百上千。其实前端工程中的真正难点还不是这些,而是备选方案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标准。相对于其它领域,前端的技术发展太快,没有一种技术能够流行到成为主流。比如前些年的JS模块化规范 Require.js 现在已基本不被推荐,反而基于 BabelES6 Modules 越来越流行。能够利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有效规划合适的技术架构的人,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职业:前端架构师。

既然前端领域也如此善变和复杂,那么一个前端工程师应该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成为一名前端架构师呢?

  1. __精通HTML/CSS/JS__,这是基本要求,不再冗述;
  2. 之前对一个对前端工程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能体现前端工程师存在价值的一点就是能够__解决各种浏览器兼容问题__。在2015~2016之交的今天,这一点似乎并不那么重要,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抛弃了IE6&IE7,并且致力于移动端web开发,今天的浏览器兼容问题已经不同于从前;
  3. __实现UE设计的各种交互效果__也经常出现在各个JD中,这里的”交互效果”主要指特效。曾几何时,JS的主要应用场景就是写各种交互特效,写特效也是前端工程师的必备技能之一,能够写出炫目的特效往往成为炫耀的资本。在今天,Web的风格与N年前大不相同,夸张的动效不再是为了吸引用户的眼球,反而被设计者极力避免使用,以免影响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在移动设备上,动画已经开始使用CSS3实现而非JS实现。总之,JS特效这一环节在当前已没那么重要,在简历上标记『会使用JS实现各种效果』已经没有什么权重;
  4. __精通原生JavaScript__,脱离jQuery等框架进行编程。一个框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不好,只有针对应用场景的适合不适合。通过编写原生JS代码,不但有机会了解W3C/ECMAScript/Whatwg等标准规范,还对你以后可能参与的JS框架的开发有益处;
  5. __熟悉常用的JS框架__,阅读优秀的开源框架,你能看到更多的编码技巧、更优秀的设计理念,对你以后的程序设计有着绝对有益的影响。特别地,职位面试中几乎都会有关注各种框架的问题;
  6. __熟悉移动端开发__,近两年移动设备的普及,特别是微信等传播平台的出现,使得前端越来越偏重向移动端,业界甚至产生了多个移动页面快速研发解决方案,如易企秀MAKA微页兔展等等,可见移动端开发的重要性;
  7. __熟悉nodejs、php等非脚本语言__,未来全栈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特别是nodejs成熟后,纯js平台的全栈对于小型团队来说尤为重要;
  8. __了解前端工程化__,工程化能力才能真正一个工程师而非网页制作的价值,它需要对前端开发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清晰的认知。如果没有工程化思考,复杂的前端项目将无从谈起,只会停留在网页制作的水平。

以上几点是我对一名前端工程师的能力的基本认识,这与几年前相比几乎是截然不同的。之前很重要的技能在今天看来不值一提,今天必备的技能在之前看来也是遥不可及,可见随着时代变迁、技术的发展,对工程师的定义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成为一名合格的前端工程师之后,如何变为一名前端架构师呢?这里我认为有两点特征就够了,这两点特征也是大多数人的瓶颈,阻挡着大部分候选人进入百度,也阻碍着大部分”网页制作”变成”前端工程师”。这两点是:

  • 学习能力
  • 总结能力

在任何行业任何工种下,学习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对于web前端这样高速发展的领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有机会扩展视界,沉淀出足够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只有总结,才能归纳出最合适的方案。这两点缺一不可,前端提到的几点要求只是现状,如何不满足,但拥有足够的学习和总结能力,这些就都会很快解决。因此,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才是工程师成长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

现在我们回到前面,为什么我说”前端的工作就是这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业务的需求就是比较简单,只要开发一个可以看得见的网页就好了,这是普通网页制作人员就能Hold住的工作内容。这也说明了市场上绝大多数所谓”前端工程师”都是”网页制作”。一旦业务升级、团队规模扩大,”网页制作”的工作就会立即将整个团队的业务节奏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一般地,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会有一个人发现了问题,并开始解决,从此走向了”前端工程师”之路。

因此,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并非一定都是坏事,往往越糟糕的环境就越能激发你的创造天赋。在这一点上,一个有一定发展但又不足够成熟的公司往往更适合你的初期发展,它会培养你的学习和总结能力。我个人认为在中国,BAT这类公司并不合适,反而像豆瓣、知乎这类中小型公司,效率相对更高,会提供给你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你发现自己在这类公司中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再去大型公司,比较一下他们的工作,会发现你之前的工作方式是多么低级和不规范,从而产生敬畏之心。当你怀着一份敬畏之心来对待这份工作,你会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前端领域深似海。

当我本人看穿这一切后,忽然觉得,前端如此,哪个领域又何尝不是?一味地追求极致只会让自己陷入我执当中。技术界多有高人精通,却有几人真正明白这些都是对于不完美的妥协?生活亦如此,每个人都称热爱生活,谁又会在意其背后的心酸、苦楚与无奈?

一切技术都是浮云,美好生活才是真谛。当你做这份工作时,失败和妥协只是你成长过程中不断被踢开的绊脚石,热爱和坚持才是那永不枯竭的推动力。不要过份追求成长,当你的经验教训积累足够,成长就会像那初春解冻的冰川,势如破竹。

cat

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我叫 yinyong,201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开始在宇宙中心五道口的搜狐网络大厦工作直到去年,目前在百度。2008年南方大雪的时候 刚好 选择了也留在西安过年,一起的还有许多不能回家的小伙伴。因为无聊,拿起了别人从图书馆借来的却没有阅读的《Java程序设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踏上了编程之路。不过,毕业时做的WEB前端工程师的角色,目前扔在坚持但主要做前端技术架构方向的研究。

我是工程师,不是程序员。

你都在使用哪些硬件?

上学时喜爱手机,曾经手握7部各种操作系统的手机(iOS除外,因为买不起)。不过后来兴趣越来越淡了,在折腾了几年的Android后,年纪大了心也累了,目前手握一部iPhone6,娱乐工作都能应付,而且充电速度很满意。家里的iPad Air基本上很少碰了,之前还用它看看美剧。

工作上我一直使用自己购买的Mac Air 2012,后来公司发了台Mac Pro 2014,发现除了续航外,体验等方面都不如自己的Air。在公司还放着一台神舟K480N-i7D3,买来主要看上了其CPU、显卡并且价格不高,在更换了SSD并加了内存后,主要用做玩游戏。不过现在也很少玩了,电脑放在那基本算是备用机。

此外,我基本没有其它硬件设备,特别对机械键盘我是嗤之以鼻的,因为它会让我觉得自己是手指体力劳动者而非脑力劳动者。

软件呢?

在文本编辑上,我一直使用 Sublime Text,最爱它的多行编辑功能,同时其插件使用Python编写也比较容易,自己也写过一个

其它软件:

  • 网易云音乐,Mac版+iOS版,开通了畅听流量包
  • Bandizip X 2,用于文件解压
  • Pages/Keynote,日常办公文档
  • iTerm 2

总之很少有特别的软件能反应出我的实际工作内容,甚至是便签我也一直使用mac自带的。

你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喜欢工位的一侧靠着窗户并且有很宽广的视野,同时希望后面不要有人可以随时窥视我的显示器。

你平时获得工作灵感的方式有哪些?

因为现在很少再专注于一个具体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大方案上的思考,因此更多的是 Google 各种国外 blog来攒取灵感。但偶尔也会去Github上搜寻有意思的项目。

推荐一件生活中的利器给大家。

一款iOS应用Days Matter,我用它来统计我自出生以来的天数。


本文参与了「利器社群计划」,发现更多创造者和他们的工具:http://liqi.io/community/

序号 时间 位置
1 2014.12.15 Call
2 2015.2.14 HuaiRou
3 2015.3.14 HuaiRou
4 2015.3.16 WangJing
5 2015.3.22 HuaiRou
6 2015.3.25 WangJing
7 2015.3.26 WangJing
8 2015.3.29 WangJingxi
9 2015.4.2 WangJing
10 2015.4.4 WangJingxi
11 2015.4.6 WangJingxi
12 2015.4.10 XiErqi
13 2015.4.11 WangJingxi
14 2015.4.18 WuDaokou
15 2015.4.19 HuaiRou
16 2015.4.22 WangJingxi
17 2015.4.23 WangJingxi
18 2015.4.25 HuiLongguan
19 2015.4.30~5.1 HuiLongguan/LongZe
20 2015.5.2~5.3 YanQing/LongZe
21 2015.5.6 WangJingxi
22 2015.5.8 WangJingxi
23 2015.5.9 ShangDi
24 2015.5.13 WangJingxi
25 2015.5.15~5.17 WangJingxi/HuiLongguan/LongZe
26 2015.5.21 WangJingxi
27 2015.5.22~5.23 HuiLongguan/LongZe
28 2015.5.25 WangJingxi
29 2015.5.27 WangJing
30 2015.5.30 WangJingxi/LongZe
31 2015.6.2 WangJingxi
32 2015.6.5~6.7 HuiLongguan/LongZe/HuaiRou
33 2015.6.13~6.14 YanQing/LongZe
34 2015.6.16 WangJingxi
35 2015.6.17 LongZe
36 2015.6.23~2016.2.2 LongZe/WangJing
37 2016.2.11~2016.3.22 WangJing
38 2016.2.25~ WangJing

使用 Date 构造一个指定日期,即可以传入毫秒单位的 UNIX 时间戳,也可以传入一定格式的字符串。

默认地,

1
new Date().toString()//Mon Mar 02 2015 16:49:10 GMT+0800 (CST)

返回的字符串即为默认支持的日期表示形式,该格式定义于 RFC2822,也是 HTTP Header 经常使用的格式。

ECMAScript 5.1 开始支持一种新的表示形式 – ISO

1
new Date().toISOString()//2015-03-02T08:57:08.865Z

该格式在 ECMAScript 中的定义位于 15.9.1.15,它与 HTML5 使用的 RFC3339类似,区别参考 stackoverflow

因此 “modern” 浏览器都支持这两种格式,ISO 格式会被首先尝试。

除此之外,各种 UA 可以继续实现其它格式的支持,比如 Firefox 支持

1
new Date('3/2/2015')

Chrome 不支持;Chrome 支持

1
new Date('2015-03-02 15:00')

Firefox 不支持。

应尽量使用标准的日期字符串表示形式,ISO 对代码更友好。

另外,在解析字符串格式日期时,假设的时区是不同的,ISO 是 UTC 时间,否则为当前时区。

参考

font-face 用于在 CSS 中设置字体,所以主流浏览器都支持,即便是 IE6,只不过所支持的字体格式不同。这里可以支持在不同字体格式之间转换并生成兼容的 CSS 代码。

对于一个隐藏元素应用 font-face 样式会立即下载字体文件么?

UA visibility:hidden display:none
Chrome Y N
Safari Y N
Firefox Y N
IE Y Y

可见除 IE 外都会针对 display:none 的元素进行字体文件的延迟下载,这样就会出现类似 FOUC 的行为,文字会以默认的字体渲染,待字体文件下载完成后再重绘。

测试见这里

从来没有哪种飞机的造型会比 XB-70 “女武神” 战略轰炸机更让人影响深刻的了。想到几年前第一次看到它照片的时候,确实让我震撼了好一会儿,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智慧。

XB-70

修长的“脖子”,可变角度的机鼻,并排的六台引擎,可变的三角翼翼尖使得它与之前任何一架飞机都不同。虽然属于重型战略轰炸机,却依然可以飞到之前只有 SR-71 高空高速侦察机才能达到的3马赫极速。

XB-70

它为能取代 B-52 “同温层堡垒”而进行高空高速突防苏联领空而研发,但其费效比已不如当时已经发展起来的弹道导弹。同时,苏联也已经服役了 Mig-25 “狐蝠” 高速截击机,它以牺牲航程为代价使得全身70%不锈钢材料却依然能达到3马赫的极速。加上昂贵的造价与苏联“萨姆”防空导弹的发展,这些因素最终使得 XB-70 没能量产,试飞过程中与 F-104战斗机的相撞世故也使现今世上仅存一架放在空军博物馆做展示机。B-52 轰炸机也不得不服役至今,并将继续服役到2030年。

虽然 XB-70 项目下马了,但其超越时代的技术对后来的航空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其部分技术应用在了后来开发并服役的“协和号”超音速客机上,苏联窃取其技术制造了“图144”超音速客机。

刚发现苏联自己也曾尝试制造类似外形的苏霍伊 T-4 验证机:

T-4

冷战时期激烈的竞争确实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双方的技术创新。苏联解体20余年,俄罗斯陆海军基本上在吃老本,空军的 T-50 五代歼击机仍在试飞中,不会比中国超前多少。西方世界,也仅仅有美国的 F22 “猛禽” 和 X-47B 无人机能称得上是亮点,B2 轰炸机应该仍属于冷战的产物。可见相比于冷战时期,近20年由于没了激烈的竞争,东西方都没有看到太多的技术革新,而科学技术一般都是由军用转民用。人类维持了世界和平,却也丧失了很多技术创新的动力。

没有竞争,你永远不知道人类智慧的上限。

继上次发现 Chrome 核的 text-decorationbug 后最近又发现了 Chrome 39 的开发者工具(DevTools)的一些故障,表现为不能显示某些 DOM 元素的样式,甚至 console 也会出现没有任何输出的情况,而这确和 URL 参数中含有特殊编码的值有关。虽然不知道故障的原因,但可以在 Linux/Mac 版的Chrome 39/Opera 26 上都100%重现,只是 Chrome 的 Dev/Canary Channel 都已经“意外修复”了该问题,所以也没有个结论,具体描述在这里。我觉得这样明显的问题出现在 stable 分支上,chromium 应该给个说法才是。

nodejs 的 0.11.x 分支也出现了诡异的问题url 模块的 parse 方法在第二个参数传入 true 时返回的对象中应始终存在一个非 nullquery 对象,但 0.11.x 版本却返回 null,导致了许多 crash。这会影响到一些 CI 系统在 0.11.x 版本下的构建(0.12还没有任何发布版)。

IE8以下 form 表单的 submit 事件、checkbox/radio 的 change 都不会冒泡到 document 中,jQuery 对它们进行了修复,使得在这些 DOM 元素的父节点上 delegate 这些事件得以实现。

submit

模拟 submit 事件冒泡的一个前提是表单由点击提交按钮或在输入框中敲击回车触发,这两个事件都是可以冒泡的,因此可以在监听到有表单输入元素(input、button)的clickkeypress时向包含这些元素的 form 表单元素注册一个 submit 事件,而 submit 事件一定是在 click 事件处理过后再触发的,因此不必担心错过时机。

change

radio、checkbox的 change 事件除了不能不能冒泡外,其在自身也有问题:失去焦点后才会触发,而不是选中状态变化后立即触发。所以这里的 fix 要分为两步。

IE 中存在 propertychange 这样一个事件,可以监听所有属性的变化,那么就以此代替 change 事件,只要处理event.propertyName === ‘checked’ 即可。这样,选中状态变化后不能立即触发 change 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radio、checkbox的选中状态在变化前,在IE中会触发一个叫 beforeactivate 的事件,那么跟 submit 一样的原理,以此来解决 change 事件不能冒泡的问题。

focusin focusout mouseenter mouseleave

这4个事件是 jQuery 模拟的,支持冒泡。

顺便提一下当调用 jQuery.on 时发生了什么,jQuery 首先要判断应不应该在指定DOM 元素上绑定,一般都应该直接绑,不过像上面提到的 submitchange就不能直接绑,可能需要在子孙元素上绑定,也可能绑定其它替代事件。而像 focusinfocusout 这样模拟的事件就需要编程去实现冒泡了。

当调用 jQuery.trigger 时,jQuery 内部会尝试在 DOM 元素上调用与事件同名的方法,而不是用事件 API 去构造一个 event 对象。

参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