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奋斗,只为一统六合——读金铁木《大秦军团》
本文整理自“莺见”微信公众号:
偶得一本金铁木老师的《大秦军团》,由安徽文艺出版社于 2017 年出版。

该书以军队为视角为读者展现了秦人波澜壮阔的历史,特别是商鞅变法到秦灭六国的几代人奋斗征程,以及令人扼腕的结局。
岂曰无衣:秦军的崛起
按照史书(主要是《史记》)的记载,秦人的祖先在尧舜、夏商时均以善于驾车御马著称。周孝王时,发掘了秦非子的养马才干,赐给了秦非子一块方圆不足五十里的领地。因此秦非子就成了秦人的第一代领袖。
后来,因为救驾周平王有功,非子的后代秦襄公获得了封爵,秦人的部落开始真正成为了诸侯国。
初期秦军的敌人主要是西方的西戎,经历几世代的征伐,在秦文公时暂且告一段落。接下来秦人的视线转向了东方,这里有着天下共主——周王室,以及诸侯霸主——晋国。
由于晋国频繁的骚扰,秦国忍无可忍,终于在秦宣公时,两国在河阳大战,秦军胜。自此开启了秦人向东数百年的征伐霸业。
后世的朝代,建立之初的几名英主之后,往往会迅速因为继承人自身的原因而没落。很难想象,秦人的领袖,几乎每一代要么能韬光养晦、厉兵秣马,要么能南征北战、攻伐掠地,这种进取精神似乎已经刻进了秦人的 DNA 中。
但秦军东进的战略并不顺利,在秦穆公时,多次与晋国交战。晋献公与秦穆公联姻,形成“秦晋之好”。后来秦穆公帮助晋献公的儿子夷吾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惠公,不料当秦国想向其借粮时,晋惠公非但不借,还发兵来攻,秦穆公被围。

还好秦穆公积攒的恩德帮助了他,不但突围,还活捉了晋惠公。后来秦穆公帮助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从而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这是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开始进攻晋国,可惜两次大战都未能成功。东进受阻后,秦穆公开始攻打西方的十几个小国。接着,秦穆公再次挥师东进,一直打到了晋国都城。
可以说,秦人在秦穆公时奠定了广阔疆域的基础。不过自秦景公之后的 200 年里,秦国的发展进入一段低迷时期。
商鞅的贡献:铸造秦军的一次变法
秦献公时,魏国利用吴起进行变法,国力强盛起来。秦军以 50 万军队对抗魏国 5 万军队竟不能胜。在这个时期,诸侯国先后开始变法,并富有成效,不过大多随着领袖的更迭而半途而废。
秦献公去世后传位给秦孝公。为了改变秦国的现状,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
远在魏国的卫鞅在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因而离开魏国,投奔秦孝公。但卫鞅并没有立即得到秦孝公的认可,像如今的面试一样,考察了多次之后,秦孝公才知道他找对了人。
卫鞅先是在秦国实施了三年的“垦草令”,其中主要是重农抑商,使得秦国的耕地和粮食产量得到明显增加。三年后,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开始全面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中国沿用至今的户籍制度就是这个时候确定下来的,同时也催生出了“连坐”这种刑罚,使得社会治安得到了改善。

上世纪 70 年代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详细记录了秦人的法律制度。其制度之详细大大超出想象。而且当时的刑罚并没有想象中的无情,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当的人性化设计。
卫鞅变法中除了大大激发了秦人在农耕上的积极性之外,还重点对战功的奖惩做出了相当大胆的设计。古代的等级制度森严,但是秦人的底层士兵可以通过在战场上斩获敌人的首级而获得晋升。这种奖励是实打实的,不需要画饼,以至于出现了为争抢军功而自相残杀的案例。
毫无疑问,这种制度会大大增强秦军作战的积极性,为秦人能够在一百多年间逐鹿中原,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卫鞅的法律却无意间得罪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这为其以后被车裂埋下了伏笔。
变法十年,秦军势如破竹般地打到了魏国的都城之下,抢回了被魏国占据多年的河西之地。两年后,卫鞅主导建设了一座影响后世两年多年的城市——咸阳。
接着,卫鞅开始了进一步的改革,包括实现了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和郡县制。
公元前 343 年,由于卫鞅卓越的军功,秦孝公封其为列侯,赐予商於封地,因此开始称其为“商鞅”。不过 5 年后,秦孝公去世,由于旧贵族的迫害和之前与商鞅之间的嫌隙,继任的秦惠文王将商鞅车裂,为这位能臣留下了千百年的遗憾。

商鞅虽然已死,好在他的变法没有。这是相比于其它诸侯国,秦国最终能够持续强大,最终一统天下的重要区别。
湖北云梦睡虎地除了出土的大量写在竹简上的法律外,还有两封书信,分别是名为“惊”和“黑夫”两兄弟写给母亲的,内容是向家里要钱或者衣服。很难想象秦军带甲百万,竟然士兵的着装都不能足量配发。当然,以全国 500 万的人口,能组建 100 万的军队,就已经需要全民皆兵的制度了。而且对于军粮等后勤补给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秦国有三大粮仓:汉中、巴蜀和关中。秦惠文王时期,大江司马错率军攻打巴蜀。秦昭襄王时期李冰父子修成沿用至今的都江堰,让富庶的巴蜀成为了秦军不断征战的粮食供给地。秦始皇时,韩国人郑国来到秦国,主持修建了郑国渠,又使得关中百万亩良田得到灌溉。这些工程不得不说是接下来始皇帝能够统一全国的重要后勤支柱。

在战国,几乎所有人的生活只有两种,要么在前线作战,要么在后方生产,为的是举国之力互相攻伐。
修我甲兵:秦军的兵器与战阵
根据对兵马俑的考查,秦军的主要武器仍然是青铜。虽然当时已经有铁器,但仍然主要用于农具,睡虎地秦简中就有对铁农具使用相关的法律记录。铁器主要是由于冶炼技术还不够成熟而没有大范围使用。
材料上虽然仍用青铜,但是武器设计技术秦军远远超越时代。一是体现在武器设计上,比如箭头的形状和大型弩的使用,二是武器制造的标准化,兵马俑中发现的 4 万多支箭头的误差极小,而且金属配比合理且稳定。

我们很难不怀疑当时是不是有什么机械来批量制造这些箭头,如果纯人工的话,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高度标准化的武器制造秦军的每一次进攻都能复用之前的经验。
除了武器,当时也已经有了毕竟成熟的战阵,比如当敌人攻击秦军时,可能最先接触到的是弩兵,接着是主力步兵。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很可能用到了骑兵和战车。

秦军的军衔分为二十级,是战国时最多的。最低等的公士可以通过在战场上斩获首级的方式进行升级。最高统帅只可能是秦王一人,即便是二十级顶峰的嫪毐,发动叛乱时也没能得到军队的支持。
胜利东进:一统天下的军事传奇
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到秦惠文王称王时,便开启了向东的征伐大业。这时候,一强六弱的格局即便已经形成。东方各国出现了“合纵”、“连横”两种外交策略,这里面的主角都是秦国。
“纵”:指南北方向的联合。战国时,秦国位于最西端(今陕西一带),韩、赵、魏(三晋)居中(今河南、山西),楚、燕、齐(三齐、楚、燕)分布于东、南、北(今山东、湖北、河北、辽宁)。六国大致呈“南北排列”,若联合抗秦,即形成“纵”向联盟(南北相连)。
“横”:指东西方向的联合。秦国为瓦解六国合纵,主动与东方的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单独结盟(东西相连),形成“横”向联盟,故称“连横”。
简而言之:
- 合纵:六国(弱国)联合抗秦(强国);
- 连横:秦国(强国)分化六国(弱国)
苏秦是合纵的代表,他配六国相印,约六国合力攻秦,奈何六国不能同心协力,最终失败。
张仪是连横的代表,他成功说服了楚国退出合纵,与秦国形成连横。春秋战国不以信义为本,这里面张仪的手段也是令人不齿。他向楚怀王允诺了 600 里土地,结果等到楚使来索要,他先是闭门不见,最后又改口说只给 6 里,楚怀王大怒,两次发兵攻打秦国,结果都大败,不得不步步东迁都城。
这还没有完,秦惠文王去世后,他的姬妾芈八子,也就是后来的宣太后,更加不惜任何手段来为秦国谋取利益。
秦昭襄王年幼,宣太后代理执政,她利用色相引诱并除掉了义渠王,并且即便她的母国是楚国,也设计困死了楚怀王。大概秦楚之间的梁子就是在这时候结下的,这为几十年后项羽发动对秦朝的战争、将秦始皇灭族埋下了伏笔。

除了楚国之外,这时期秦国还对魏国和赵国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不得不提到战国战神白起。白起受到宣太后族弟魏冉的提拔,先是斩首韩魏联军 24 万,后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 40 万,名震天下。
不过秦昭襄王晚年错杀白起,在邯郸之战中大伤元气,这是六国合纵的一次重要胜利,推迟了统一的步伐。
在邯郸之战时,秦国太子的儿子秦异人还在赵国。他在赵国生活窘迫,是大商人吕不韦发现了他,资助他并游说华阳夫人将其立为太子。邯郸之战时,赵王决定杀死秦异人,但被吕不韦以重金救出,并成功回到秦国当上了国君,是为秦庄襄王。
可以说这段历史充满了奇幻色彩,吕不韦的豪赌至今都很难被人理解,也许他来自于几年后的未来。
吕不韦辅佐秦庄襄王和秦始皇两代国君,他不但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和政治家,还是一名出色的将领,多次带领大军攻伐诸侯,且打退了诸侯国的最后一次合纵,还是一名文人,成功编制出《吕氏春秋》这部鸿篇巨制。
当然吕不韦留给后人的还有他与始皇帝之间关系的谜团。在赵国时,吕不韦将赵姬送给了秦异人,并生下了嬴政,因此嬴政到底是谁是子嗣成了今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后吕不韦推荐嫪毐给赵太后,嫪毐权倾朝野。后在秦始皇加冕时发动叛乱,嫪毐被车裂而死,吕不韦受牵连被流放,最终自杀。

秦始皇亲政后,秦国与其他诸侯之间的差距愈加悬殊。东方小国韩国夜不能寐,想出了一个可笑的计策——“疲秦”,派一个叫郑国的人游说秦国兴修水利工程。嬴政发现了郑国的企图,但是考虑到这项水利设施对秦国有利,工程也不能缺了郑国,因此赦免了他。
不过,等到郑国渠建成,秦国第一个消灭的就是韩国。接着秦将王翦率军进攻赵国,迫使赵王流亡到代郡。燕国唇亡齿寒,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但失败被杀。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杀太子丹。
接着,王翦的儿子王贲攻灭了魏国。诸侯中的楚国是秦国的最大对手。秦将李信带兵 20 万攻打楚国失败,嬴政不得不亲自请老将王翦出山,带兵 60 万耗时两年攻灭了楚国。

最后,王贲再次攻打燕国,同时消灭了燕国和流亡赵国。并以胜利之师南下,兵不血刃占领了齐国。就此,六国全部被灭。嬴政开始自称“皇帝”。
与子偕行:不能被遗忘的辉煌
天下统一之后,秦始皇并没有停下进取的脚步,在工程设施和国土疆域方面仍然兴师动众,耗费了巨大的国力,也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财富。
首先派 50 万大军进军珠江流域,将如今的广东一带纳入了中原的版图。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问题,在湘江和漓江之间修建了一条长 33 公里的运河——灵渠,从而打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理论上来说,始皇帝可以从咸阳出发,一路坐船到达广州。
接着,派大将蒙恬率军 30 万北上与匈奴作战,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长城并非始皇首创,在战国时代各国都有意识开始修建,不过在始皇时代重新进行了修缮和改造。

同样为了解决运粮、调军的效率问题,秦始皇以秦直道为代表,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驰道,如同今天以北京为中心,八纵八横的高速公路网络。

最后的绝响:在复活中永生
天下虽然统一,但六国余恨未消。贵族们伺机而动,企图颠覆这个立足未稳的新王朝。
秦始皇在巡游中突然暴毙,据载赵高和李斯因担心蒙恬的威望而篡改了遗诏,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而立胡亥为帝。

胡亥与赵高终于为岌岌可危的局面添上了最后一根稻草。陈胜、吴广因戍边误期,按律当斩,索性揭竿而起。
但是按照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来看,秦律对误期是有着详细的判定规则的,不可抗力的误期是不会责罚的。不知道是秦二世更改了律法还是陈胜吴广的起义本身就是误解亦或者托辞的结果。
陈胜吴广的起义没能坚持多久,但是此时已是天下大乱,秦军有足够的力量来进行平叛吗?至少有三支秦军可以用。
第一支 50 万有生力量被秦始皇派到岭南,成功将岭南纳入中国版图,但未及凯旋天下已然大乱,首领赵佗决定割据岭南,他一直活到了汉武帝时期。
第二支 20 万军队由王翦的孙子王离率领阻击北方匈奴,后南下对抗项羽的楚军。

第三支不能称得上是正规军队,实际是正在建造阿房宫的 10 几万苦力组成,由章邯率领,后与王离汇合,一同围剿项羽。
但是章邯和王离并没有成功,这里面猜测可能有慑于秦二世和赵高的高压统治原因,导致他们不能下定决心与项羽决战。
最终在巨鹿之战中,王离被俘,章邯投降。项羽将 20 万秦军全部坑杀,就如同当年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 40 万赵军一样,历史的又一轮回。
到此为止,秦朝已经没有再能抗衡起义军的存在了,它的覆灭已成注定。几百年几十代的奋斗,最终都在这十几年里消散,如同流星一般灿烂而短暂。
总结
秦国以秦非子领地起家,于秦襄公时建国,在秦穆公时打下广阔疆域的基础,在秦孝公时开启商鞅变法,使得国力显著增强,又历经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两代的征伐,终于由秦始皇改朝换代、一统天下。
几十代国君,似乎绝大多数都富有进取精神。但从春秋战国的整个时代来看,相互攻伐是主流,而秦国能以一不入流的边陲领地起家,代代争上,最终以更彻底的商鞅变法拉开与诸侯之间的差距,最终问鼎寰宇,绝非是运气使然。纵然二世而亡无限嘘唏,但几百年间秦人不知疲倦的拼搏精神,已经让这个民族名垂史册,就同蜉蝣离水那惊鸿一跃。
也许,秦人生而为一统华夏。